「因為想要為教育付出,為孩子的未來找到更多種可能,我決定回到台南。」羅士哲堅定的回覆,反映他對於家鄉故土的熱愛,對於教育的省思與投注,一個抽象卻真實不過的理由,他選擇將生命奉獻給這麼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回到台南辦不一樣的教育。
記憶、語言、文化,「台南塾」教育者羅士哲
圖/ 台南塾提供
「因為想要為教育付出,為孩子的未來找到更多種可能,我決定回到台南。」羅士哲堅定的回覆,反映他對於家鄉故土的熱愛,對於教育的省思與投注,一個抽象卻真實不過的理由,他選擇將生命奉獻給這麼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回到台南辦不一樣的教育。
從在地出發的教育活動
「台南塾不是補習班,也不是一般的才藝教室。」因為不滿意當前台南制式化的填鴨式教育,士哲停止了在新竹的教育工作返回台南創辦「台南塾」,一個強調「合作」、「思考」與「在地」的教育空間,設計一些完全與學校的進度和內容無關的課程。在他的課程目標中,如何能增加孩子的自主思考和判斷,以及提升他們的在地視野以及經驗,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台南塾」的課程安排中,會充滿了像是在地歷史、文化、宗教、手藝等元素,讓這些根植於本土的經驗成為課程的主題。士哲認為「如果缺乏了視野與經驗,就缺乏與土地的情感,也缺乏反思議題的能力。」
在士哲的教育藍圖裡面,每個孩子對於鄉土的自主性與探索能力的激發是十分重要的,而在這些過程中,士哲不斷的嘗試讓孩子們透過瞭解在地、探索文化,來讓他們找到對於自己與故鄉的認同,認識自己居住的島嶼,所居住的小鎮與街坊。而從一些屬於在地的故事和議題出發,孩子們也有了真實而且與自身息息相關的議題可以反思、可以探討,然後有所行動。然後找導屬於他們的方式來關注這片土地,練習成為公民,一個熱愛自己家鄉的小公民。
台南孩子的自主城市旅行
為了讓孩子接觸到不同的事物,「台南塾」的教室很多時候都不在屋簷底下。而「城市旅行」課程計畫,就是要讓孩子徹底的走出教室,然後藉由開放的討論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的旅程。雖然對於孩子來說,討論並不是ㄧ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這個過程卻能讓他們學習到很多溝通與思考的能力,幫助團隊更有默契與彼此尊重。而在這個過程中士哲也能更認識孩子,並且藉由和孩子溝通來引導他們許多生命價值。
而外出的課程除了「台南塾」的獨立課程以外,士哲也嘗試與嘉義「I-hing藝馨人文學堂」合作舉辦在地歷史文化課程,讓孩子們「動腳」到處走,跟孩子說一個由教育者親自調查、整理,然後書寫的故事,然後走路旅行一天,或是尋找傳統的職人,跟他們學習手藝。讓孩子們不在缺乏治是教育裡面所忽略的在地情感和歷史觀。讓他們自己用雙腳走出「屬於孩子的故事」。
合作式的在地教育
面對當前填鴨式與制式化的教育,士哲認為很多時候都流於一種買賣關係的彼此箝制,讓教育失去本來應該有的樣貌,失去自由。士哲認為「教育可以不是買賣,而是一場『合作』,是『教育者--家長--小孩』三方的合作。」而在一個無痕的合作過程中,三方可以剝去角色外衣,彼此相互扶持,而不是苛責。在士哲的教育理念中,所有規則的制定以及課程的進行,都必須在不違反小孩意願的狀況下完成。但這不意味著大人就要遵照小孩的意願,而是說在課堂裡,大人和小孩的需求同等重要,必須一起納入討論,這樣才算得上合作。而老師也會提供課程的相片,以及詳細的文字紀錄,和事後討論,來讓家長們一起參與課堂的合作。而在這樣的理念之下,「教」與「學」是在教學過程中相互平等的。
而在這樣的構想之下,「屬於孩子」的教育才能孕育而生,而這一切都從士哲的台南小屋開始,從一個又一個台南孩子的故事開始。
(本文版權已經授權文化部,並且刊登在文化部 台灣社區通網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