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雄] [部落] 「活著的」文化、重建與展望。風災後的寶山二集團部落


2014年,挖土機依然在破碎的土石間擺放,
這是八八災後的第五年,
在布農族的古老生活場域,我們依然努力生活著

如同千年前的祖先,長上haipis的古老羽翼,
洪水都能躲過,又如何能被擊垮,
從Maiasang的古老世居之地走來,而我們依舊「活著」。




「活著的」文化、重建與展望
  ──風災後的寶山二集團部落

文字/林芸亘、呂歡庭、趙浩宏
攝影/趙浩宏

藤枝森林遊樂區,位於桃源區寶山里二集團部落境內,素有「南臺灣小溪頭」之稱。園區內蓊鬱的樹木群,遍植的梅、櫻、杉、楓、二葉松提供了四季不同的風貌,是南部人休閒遊樂的好去處。但在八八風災後,土石流與地面崩陷嚴重,使得園區道路及景觀受創,被迫封園,導致仰賴觀光產業的居民頓時失去賴以為生的生計讓生活出現前所未有的挑戰;再加上部落主體也受到風災侵襲失去大片重要的居住土地,讓許多族人被迫離開長久以來的文化根源搬遷到平地,面臨同時失去工作與生活習慣的日子,等待回家的那一天。而少數留在部落的族人,也試著在失去許多習慣的一切後尋找生活的新方式。

在災後道路坍方,交通對外不便的情況下,寶山地區的居民辛苦地展開重建家鄉的艱巨挑戰。像是部落茶戶黃先生因為太太是當地人的關係,對這塊土地本有深厚感情,除了經營茶園外,在八八風災後還將自家住宅改造成民宿,希望能提供遠道而來的遊客們一個舒適的環境,更帶動街坊鄰居一起做,積極參予社區事宜。而黃太太與雙親兩年前原本在藤枝園區經營傳統小吃,後來因風災而關門遷至現在的二集團部落。除了堅持原味,餐廳裡所販賣的食材幾乎是老闆娘親自種植,清淡的料理方式加上老闆娘親切待人的態度為這深山部落添了溫暖。而這並不是災區唯一為了生活而努力的族人,在整個高雄山區,布農族人都如此堅毅的接受大自然的挑戰。

八八風災從2009年到現在過了將近五年,對於災民們來說,這是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曾有一段時間,無助的族人只能左顧右盼,眼見素日充實滿溢的胸口被破壞與失去給取代;午夜夢迴,失去摯愛親友的傷痛如鬼魅般攫迫人心,那是段及退許多族人的時光,但也有許多人如同他們的祖先一樣,繼續接受大自然持續數千年的考驗。而所謂的「重建」,在外人眼中也許是一條日漸明朗的交通要道或一幢美輪美奐的房屋,可那些只是族人眼中僅占部分的「重建要素」。對於布農族人,「重建」是為了在故鄉生生不息,因應當今社會,延續古老的誓言與傳統,除了與大自然和平相處,還須配合其他多數族群的生存習慣與價值。而他們也正為此努力,也因此「休閒農業」與「鄉野樂活」成為了人口大幅銳減的部落近幾年的新潮流,只有遊客願意走進村落,才可使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價值,一個源自於古老傳說的珍貴價值。但曇花一現的噱頭不足以永保此地的繁榮,熱潮退去時廢村的日子也不遠了,所以「重建」不能只是形式,探查欲達目標所需的方法後,唯有透過各種「重建要素」的鞏固才有機會殺出血路。滿足「重建要素」中物質層面的食衣住行需求,不時從心靈層面著手,舊瓶裝新酒,日新月異,讓桃源鄉的布農族文化成為一個跟隨時代變異而存在的「活著的」文化。

使人回不了故鄉的短暫原因可能是道路不通,但使族人永遠回不了故鄉的原因卻可能是不試著重返,所以面對挑戰將不會就此停歇,而在桃源區,這一遍屬於山也不足的古老山林,我們看到了從下而上的官民互助,個個單位與族人都在失去與獲得之中摸索與開創新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在互助與反思的循環理,災後重建,對族人的意義不再僅是一片田、一棟房或一條路,而是身為布農族人所一直蘊含的堅固信念與牽掛,那些血濃於水的牽掛引領著人們去追尋一個能夠與所牽掛之人在世居之地安穩終生的堅固信念,在這一個我們知道不可能永遠安寧的山區,就像一千年前,布農族人依然努力著。

(本篇為三峽客地方媒體與桃源區公所及災區族人的跨社區媒體志工協力計畫)




茶農述說著山上的野放茶有著什麼樣特殊的台灣風味


走在部落的路上,人很少徒留山林的美麗


古老的照片,述說著祖先的傳統


部落的黃太太也努力經營著傳統風味餐等待之道美食的饕客


有許多厲害的遊客懂得來山上找到便宜又健康的蔬果


相關網址:
[台灣-高雄] [部落] 南橫之路。跟著荖濃到桃源
[台灣-高雄] [部落] 桃源二集團櫻花公園步道,夏日避暑好去處

地址:
高雄市桃源區二集團部落藤枝林道

交通資訊:
從六龜進入藤枝林道可抵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