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嘉義] 等待凌晨兩點半。大士爺召告五方鬼魂


等待凌晨兩點半,大士爺召告五方鬼魂,
豎燈篙三支準備餉宴,淨身普渡場,架設法壇盛譽。
發奏韋馱表章,有請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通知南瞻部洲諸位神祇及好兄弟,
請諸佛登壇、安三界誦經超渡。
紛據諸鬼上街傾耳,法場大士觀音起渡歸府。

2014年,浪浪在民雄
與面燃大士羽林監齋普渡真君,諸鬼之王相遇



農曆七月二十,大士爺囝仔普法會前一天,民雄夜裡仍舊燈火通明,等待凌晨兩點半的「打通」與「淨界」儀式,將連結人鬼兩界,通達陰陽空間。正式開啟三天的人鬼同簷,民雄大士爺法會。

而大士爺廟是台灣唯一以大士爺形象祭祀觀世音菩薩的廟宇,是民雄主要信仰中心,主祀大士爺。在過去的農曆七月有非常盛大的祭典,分為「頂街大士爺普」、「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童子普」(俗稱:囝仔普,係因半夜聽聞嬰兒或小孩的哭聲而得名。)之亡魂普渡活動,但後來因為二戰時期民間物資缺乏簡化而演變至今的三日祭典。

雖縮短祭祀祭典時間但不簡化各項科儀方式,儀式莊嚴隆重並延續至今。演變為三天祭祀期間民雄市中心之重要街道,各式攤販林立彷彿不夜城,附近鄉鎮民眾紛紛前往逛街購物,俗稱:逛下街。


三官壇,主祀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堂、地府、海洋三界的「三官」之神:「天官」、「地官」和「水官」,閩南語俗稱「三界公」,客家話稱為「三界爺」,又稱「三元大帝」,三官大帝掌握了天堂、地府、海洋間的一切事項,是極為崇高的神祇地位之高其神格僅次於玉帝所以民間寺廟常與配祀於玉皇上帝之前。

整個會場主要分為一個內壇和一個外壇,內壇給人供奉,外壇則是給各路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休息用膳之處,裡面包含了「南堂女寺」、「翰林院」、「普陀山」、「三界亭」,並且有兩尊青獅「山神」與黃虎「土地」護衛。


寺廟入口處有個小祭壇,放了普渡常用的生薑和鹽巴,分別代表山珍與海味,
因為還沒有正式開始所以祭品以代表性為主



大士爺本無神像,信徒為祭拜方便與精神寄託,乃塑像一尊奉祀。惟至農曆七月,會以紙糊大士爺奉於正殿,於農曆七月廿一至廿三日間現身三天,民雄鄉東榮、中樂、西安三村進行祭典普渡。

三天的祭典最後,會將紙糊大士爺神像連同騎乘青獅和黃虎的山神、土地神等紙糊品,火化升天,象徵大士爺將眾家好兄弟帶返地府,讓地方恢復平靜。近年來由廟方與公家合作,於該段時間舉行民雄大士爺文化祭,慶讚中元普渡。2006年廟方獲得神明同意,著手雕刻大士爺神尊,並將神尊請到大殿正位奉祀。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普門品》當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化身,因應眾生的需要而現身說法。

祂可以化身為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

一般來說,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觀世音在民間的形象變化和歷史時間、地域、風俗有很大關係,是百姓信仰的產物。

而大士爺廟拜的則是「面燃大士」,為諸鬼之王,統領七月時在人間接受香火的諸家亡魂。

「面燃大士」的起源,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應該積極布施僧侶、貧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配合文化祭,在廣場上多架設了一個特展區介紹相關的文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