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北] 艋舺老街坊,剝皮寮歷史街區之鄉土教育中心 

DSC_7358


美好假期,心血來潮來到一直想去卻沒付諸行動的剝皮寮,過去總是因為距離太近又覺得不急著去,因循怠惰,住了好幾年的台北卻從來沒來過。

但也因為如是關係,我發現了一個大家總愛逛剝皮寮的原因。畢竟台北人若是遇到難得好天氣,卻很不幸只有一個下午的情況下,我想除了剝皮寮,沒有太多更好的其他選擇。


DSC_7162


剝皮寮原是台北市的一個地方舊名,位於老松國小校園南側,範圍為今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位於舊時的商業重鎮艋舺內。

對於剝皮寮這個名詞肯定大家有很多想法,就像我小時候就傻傻的以為剝皮寮跟附近的華西街有關,可能是剝蛇皮的原因。然而至今,我們依然無法確定到底為什麼叫剝皮寮,對於來源有不少小爭議。

《台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稱剝皮寮街,北皮寮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枕、鼓。」以舊志來說,剝皮寮的來源是因為剝獸皮,但是據當地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但兩種說法都未經驗證,有興趣者可點以下連結
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1/index.php?id=2

剝皮寮歷史街區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北區、南區和東區,而旅途的一開始先跟大家介紹東側的鄉土教育中心。


鄉土教育中心於九十二年八月成立,主要範圍就是東側的房子,保留舊時的建築並搭建現代感十足的建物加強防護與便利,滿漂亮的。

DSC_7199


DSC_7203


1999年6月16,市政府強制拆除原本的廣州街舊建築,導致廣州街127巷後面的部分都被拆除,因此引發爭議。而這座牆便記錄了當時歷史文化保留人士的努力,不但保留了過去的建築特色也記錄了歷史的痕跡。

DSC_7207


DSC_7191


昆明街298、300、302號以及廣州街97號等四棟樓房,為當時有名的醫生仕紳呂阿昌的住所,如今則記錄著台灣的醫療歷史。

DSC_7190


此為醫生的自塑像。

呂阿昌祖籍泉州晉江,出生於艋舺頂新街(今西昌街),父親呂春營曾在鹿港的「錦玉香舖」擔任掌櫃,而後自立在艋舺西昌街開設「振玉香舖」,遠近馳名。呂阿昌曾就讀於艋舺公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大正四年(1915)年從臺灣總督府學校畢業後,呂阿昌在新莊開業,並進入杜聰明的藥理學研究室進行鴉片研究。之後,將醫院遷回艋舺,於今康定路與廣州街轉角處(今臺北國際商業銀行)開設「懷安醫院」,懸壺濟世,專長為內科及小兒科。昭和十年 ( 1935 )以〈阿片アルカロイドノ家兎血糖ニ及ボス影響〉一文獲得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其後歷任臺北市會議員、國大代表、臺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臺灣省醫師公會理事長等職,並曾擔任老松、龍山公學校的校醫,以及龍山國校家長會會長。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呂阿昌與蔡培火至屏東縣大武山上的藥草農場勘查,突然心臟病發,與世長辭,「懷安醫院」也隨之結束經營。


DSC_7195


DSC_7197


鄉土教育中心的內置為紅磚拱廊的設計,與大正時期許多建築相同,當然赫赫有名的三峽老街為一大代表。

DSC_7212


擺在拱廊上有兩台古早味十足的木製彈珠台,在許多鄉下夜市依然十分常見。讓我想起每到台南安平夜市時,總也要玩上一兩局,但對於台北的孩子可能新奇萬分吧。

DSC_7214


DSC_7216


今天的太陽非常有力而溫暖。

DSC_7217


鄉土教育中心最東側的建築是呂醫生的家,而最西側則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來台的住所。

明治三十一年(1898)戊戌政變失敗之時,為躲避清廷所頒布的「鉤黨令」,輾轉來臺避難。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十二月七日至隔年六月十日旅臺的半年期間,章太炎便居住在艋舺的福地藔街,並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記者,在報紙上發表了五十多篇對清廷批判及對臺灣觀感的文章。在臺期間,章太炎更參加了由日人組成的吟社,也在報紙上與日本文人唱和。

對於吟社的介紹,鄉土教育中心有不少說明,有興趣的自己來走一遭囉。 

DSC_7221


我找到顏只磚了!
這是 一種尺寸小而薄的紅磚,邊緣有黑煙燻的斜斑,厚約3公分,長約20公分,寬約10公分,製胚時要用抹刀將表面修平整,多用來砌門框或灶門。

清道光年間修築淡水廳城之史料記為「顏只磚」,為最早出現之記載,「岸只」則最早出現於清光緒8年(1882)石碑慈生宮 石碑,日治明治43年(1910)北港朝天宮 記錄為「雁翥」,另外也有寫為雁子磚或燕子磚。

與日人常用的清水磚不同,而這也是發現這間樓真是屬於清朝建築的小線索唷。

DSC_7223


DSC_7226


來到二樓,可以清楚看到牌樓的背面,而老街後面則是老松國小。

DSC_7229


DSC_7233


是斗砌牆,又可稱「空心磚砌」、「金包銀」。

大家可以清楚看到其所用的磚是長方扁狀的紅磚,砌法是將磚直立、平放的方式來作組合,通常裡面會填補一些泥土、碎石子、碎磚、碎卵石,如此一來不但節省了建材,牆體堅固厚實,簡單來說他是中空的「磚箱」相疊而成。但他極不耐震,所以也不是日本人會用的手法,新屋古宅也是這種樣子。

此外,相傳這種磚牆裡面是可以藏東西的。「斗仔砌」的磚牆,除了可以做為屯糧的最佳「糧倉」之外,更是以前富有人家,做為藏放金銀財寶的地方,以前人常會將珍貴的珠寶財物,暗自隱藏在「斗仔砌」的磚牆裡。

DSC_7235


從二樓可以看到剝皮寮老街。

DSC_7236


古老的窗鎖。

DSC_7240


二樓有一間小教室復原早期的樣式。

DSC_7241


DSC_7242


DSC_7244


二樓的盡頭是一間中藥房,簡介中藥的發展與歷史。

DSC_7253


DSC_7258


DSC_7263


DSC_7266


紅磚配上艷陽,鄉土教育中心除了許多內涵以外也美的不得了。

DSC_7268

剝皮寮老街南區和北區介紹靜待下回。

地址:
台北市萬華區 廣州街101號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可以搭乘捷運到龍山寺站然後步行約五分鐘抵達,或搭乘火車到萬華車站步行也大約十分鐘
【自行開車】
不建議開車前往,台北難停車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