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小小的教會,
佇立在清清的淡風細水。
一甲子的起起落落,
看見三峽,看見半個世紀的塵世傭華。
佇立在清清的淡風細水。
一甲子的起起落落,
看見三峽,看見半個世紀的塵世傭華。
順著老街後方的優閒雅靜,你可以看到大水溝的對面用紅磚牆曖昧環繞的綠蔭空間。就在裡頭,有一間溫馨的小教堂佇立其中,正在用一首又一首讓人心安的詩歌,回憶馬偕牧師所建立的第十三間教會。
現在看到的教會其實已經是第四次重建的教堂,一路下來,三峽的基督教信仰始終無法順利立足三峽。除了因為三峽地方與地方信仰祖師爺(陳昭應)不但具有共同祖籍(福建安溪人),而且當地人的血甚至與主神祖師公(陳昭應)有直系血親關係,使得地方信仰一直以來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根深蒂固。使得馬偕牧師從1876年進入三峽開拓以後,連續二十年都無法安局佈道。不但受到三峽人的排斥,而且還遭到當地人丟擲石頭攻擊險些喪命,是馬偕牧師在北部台灣設立的第十三所教會,也是他在北部宣教史上與艋舺地方並列為最艱難設教的地方。
三峽教會的故事一波三折。除了建堂初期被迫不准社在三峽鎮上,所以一開始的教會被迫建立在八張碼頭附近的街道上,而當時這個地方不但是三峽鎮郊區,還是次等宅區的花街柳巷;而第二間教堂好不容易能建於鎮內,卻遭逢三角湧戰役,導致損失千名官兵的日軍焚毀三峽老街連同教會一起被摧毀。而在第三所教會蓋好於民權街上以後,終於找來牛津學堂首屆生的陳和牧師來擔任第一位牧師,並於1914年5月5日在三角湧正式封立為牧師。但當時的教會還是非常困擾,常有匪類成群結隊,進入市區揚言:「你們靠官,我們靠山。」讓傳道常受困擾。尤以中法、中日戰爭期間教會信徒被誣指通敵,所受迫害更為嚴重。但在不願放棄的努力之下,教會中於在三峽成公立足,不但接連有優秀的牧師領導,信徒與地方社會均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這段期間教會發展到坐無虛席。
而現在所見的教堂則是建於1950年,由偕叡廉牧師破土落實興建,至今也有了一甲子的歲月,見證了整個三峽地區的起起落落,而且從與地方得格格不入到現在與地區文藝季的互助,真的並不容易。是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三峽老建築。
三峽長老教會的建築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連格局都與現在的教會不一樣
二樓的玻璃窗透射下的三峽。
三峽教堂的前庭有一個藍球場
相關網址:
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民族街1號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大眾運輸到三峽老街可不型抵達
【自行開車】
國道三號下三峽交流道以後,右轉接中山路後轉民族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