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隆] [ 三峽客專欄 ] 固守台灣的海門天險。基隆二沙灣砲台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剛起,英國船隻除了攻擊廣州外,同一時間也攻打台灣不遠處的廈門。

身為台灣軍政首長台灣道姚瑩與台灣鎮達洪阿因此奉命嚴加鎮守台灣。姚瑩奉命戰備後,首先封鎖台灣各港,不准任何船隻接近。

同年,新建二沙灣砲台,固守北台灣門戶。

 

  從基隆中正公園出發,緩緩走上二沙灣山,這裡建有一座堅固的中式砲台,一般多以其入口城門牌匾稱其為「海門天險」。該砲台於1840年由台灣最高軍政官員兵備道姚瑩所建,後經多次整修後,今樣貌為1884年時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所修建,一直固守基隆港船隻的出入直至日治時期。

  若是從中正公園進入,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二沙灣砲台的戰略性地勢。中間的地勢最高,而將東、北兩個砲台區建在較高的臨海山頭,然後將營區設在背海面較低平的地區。這樣的布局,使得海上來的敵艦無論再怎麼猛烈攻擊,都只會擊中向海的山面,或者越過山頭落到谷底,而難擊中營區。也因此,二沙灣砲台曾經成功讓英軍以及法軍吃盡苦頭。



  二沙灣砲台建築本身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石磚軍防建築,從圍牆到牌樓,以及土石坡防的駁坎奕是。這樣的建築方式尤其是在潮濕易腐的台灣,所以很多建築都會利用有防腐、耐壓特性的磚石來建築,也因為如此才能至今保留的依然完整。

  除了用石磚打造以外,為了讓砲台能夠承受從船艦回擊的炮火,這裡的營區建築都有向下挖掘以增加建築本身的穩定性,除了保護人員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彈藥的安全。



側看營房可以清楚看到向下挖掘的特性。





手工鑿磚的痕跡清晰可見,讓人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


磚塊以人字排列增加其穩固性。


砲台上炮口對準基隆港,港區一覽無遺。






基隆港風景從二沙灣上一覽無遺,也可以清晰看到港區對面的山勢入海,上有仙洞砲台與二沙灣分別固守東西兩岸。



  砲台區與練兵台之間有一個滿大的落差,也因為有這樣的落差才能保護後方資源的安全。我們拾階而下,踏下手鑿的石梯,可以看到右手邊有一口供應軍中飲水的古井,而第二層的營區便是最早期姚瑩初期興建的營盤遺址。一開始姚瑩共構築八座砲台,當時將砲台建於海岸,而營房設於山坡此處。 清法戰爭時,二沙灣砲台, 毀於法艦的砲火之下。戰後,劉銘傳重修砲台,並將砲台區移往較高的山坡上。





二沙灣入口處的城門上刻有「海門天險」四個字,可以感受的到當時二沙灣砲台對於台灣海防的重要,而此時的中國也明顯已經不再輕忽台灣這個彈丸之地。

台灣的歷史也可以說是從戰爭之後從此不同,而二沙灣砲台剛好清楚見證了台灣從清政府眼中的邊城轉變成中國沿海最重要的戰略要地的血淚過程。



城牆上都已攀附各種蕨類。





走下海門天險的城門,心裡有很多的感觸。

這裡不同於台南的任何一處軍事營區,二沙灣面對的是中國全新的威脅,首當其衝。他經歷的是第一波全球侵略的突襲,卻不曾畏懼。

綜觀中國,能有幾個地方曾經確實擊退過外牆的侵入。在台灣,也唯有二沙灣,那麼真切的打敗過香奈兒的國度。



相關網址:

地址:
基隆市中正公園上面的最尾端,先到役政公園,緊接著就是二沙灣砲台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大眾運輸交通車輛都在中正路二沙灣海門天險站下車。自用車可由中正公園環山道路到達。

【自行開車】:可走中正路前往基隆市中正公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