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東] 縱谷裡的明鏡,台東十景大坡池


海岸山脈抬升,泉水從地底湧出,
來自一千多萬年前的一次巨變,
從此大埤池便點綴著福爾摩沙的面容。

寧靜 淨潔
橫躺在花東縱谷的蘊涵
池上如此美麗



吃完火車站外的池上全美行便當,我們便驅車前往大埤池,池上一名的由來。

池上,在清朝時被稱作「新開園」,取「新開闢的田園」之意,早期多為阿美族人與西拉雅人和平混居於此,多靠近海岸山脈以避免遭到西部中央山脈上的布農族下山刈首,直到光緒年間的開山撫番政策才開始湧入大批漢人開墾。

一直到1909年,明治42年,台灣總督府為了推動東部移民計畫。將新開園一帶2,370甲原野劃為移民收容適地,因為內有一大池,也就是大坡池,隔年被命名為具有日本風味的「池上」原野,其後所建立之移民村落亦稱之為「池上村」(今新興村)。

後來於昭和年間,大量新竹、苗栗內山客家移民湧入,使得池上人口激增。而當時帶起的客家移民潮也是為什麼花東一帶那麼多客家人的原因。


大坡池原名大陂池,亦可寫作「大陴池」、「大埤池」,是一個由斷層變動所造成的天然湖泊,因為湖型完整而且風景非常美麗,曾被入選為台東十景之一。當然也是池上除了便當之外重要的地標。



大埤池全境二十多公頃,有腳踏車步道,一旁也有腳踏車租借店。

對於熱愛自行車運動的人,池上這一條路線肯定是非常熟悉的,從關山相連可接至玉里,沿途真的非常美麗,最近這三四年來浪浪也是只要一有假期就會跑去,與海岸山脈東側有著不同的美麗。



在1970年時,大埤池面積尚有45公頃,南北長約900公尺,東西寬約600公尺,深約1.5公尺,池底更有多處湧泉。

但在1970年代興建大坡池大排水溝後,湖水不斷減少。又因為湖邊農民大量圍墾,以及錦園溪的泥沙沖積,1985年時面積只剩2公頃。後來池上鄉公所將圍墾地收回,闢建為風景區後,大坡池面積才增長為20多公頃左右



大坡池在民國40年代以前,池中盛產鯽魚、鯉魚、土虱、狗甘仔、沼蝦、米蝦、大肚魚、泥鰍、鱔魚、鱸鰻、烏仔魚等,沿岸許多人家以捕撈大坡池漁獲為生。

水生植物有菱角、蓮花、筊白筍、布袋蓮、浮萍、蘆葦、水柳等繁殖其中。

野生鳥類有水鴨、烏鴉、竹雞、班鳩、燕子、老鷹、麻雀、白鷺鷥、伯勞鳥等數十種,是留鳥與候鳥的天堂,且為台灣水雉最大棲息地之一。




湖邊滿是荷花,相較於西湖的曲案風荷別有一番風味。

藍藍的天,藍藍的水,翠綠的海岸山脈與白色的雲,對浪浪來說這可是非常有台灣味的。

我們總是在試著勾勒出台灣的印象到底是什麼。我想青山綠水的山嶺與平原的融洽景觀便是我們所親愛的福爾摩沙景緻,所以保護花東的美就是保護台灣吧,我想。



相關連結:
地址:
台東縣池上鄉
開放時間:
全天候開放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搭乘公車在台東市搭鼎東客運山線往池上和花蓮班車,在池上站下車,循路標步行約10分蹱即抵達。。
【自行開車】
 南上北下於台九線322KM依循路標續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