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彰化][鐵道旅遊] 遺忘的繁榮,社頭車站與同仁社


「芭樂多、襪子多、董事長多。」,來自社頭舊時的在地順口溜,
詮釋了早年貴為鐵路樞紐地的繁榮。

襪子的故鄉,芭樂的寶地 ,平原地重要的農產品輸出口,
然而,
如今的社頭因為遠離都市而發展受限。

位於社頭火車站旁的同仁社,見證了這段歷史興衰。


社頭同仁社位於臺灣彰化縣社頭鄉的社頭車站旁,七十年前,是一間經營鐵路運輸業務的公司,主要是經營蔬菜、五穀、肥料的貨物的鐵路運輸業務,由日治時期大正14年(1925年)的在地仕紳蕭園所創立,其後被日本政府徵收。直至二次大戰之後,蕭園之子蕭五常向國民政府重新租借,將公司改制為「同仁社通運股份有限公司」,繼續經營。

但伴隨著民國時期臺灣公路運輸興起,原本依靠鐵路運輸的聚落快速沒落,並由鐵路局收回。

並於於民國93年(2004年)4月25日進行修復,同年11月完工。

如今,因為長期沒有妥善的規劃,早從94年開始就有當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向文化局抗議,同仁社未經保護成為蚊子館,但直至今日狀況依舊,不見改善。


三開間規模,「福州杉」木製結構,洗石子山牆與粉飾,磚搭基底,大正時期建築的標準配備。

與一些街屋不同,因為其為獨棟建構,非但正面,連建築兩側皆有山牆,其中正面山牆寫著「同仁社」,側面則寫「同仁社運輸組」。算是較少見的私人企業獨棟仿西式日治時期建築,非常有文物價值。


只可惜兩旁停滿機車,沒有良好的規劃,同仁堂如今和任何一間破房沒什麼不同。



拿著相機四處觀賞,打掃的老先生走來好奇的與我聊天。

也許因為識貨的人不多,他很高興得過來與我分享,然後邀請我進到洽似儲藏室或休息室的同仁堂內坐,然後和我述說當初會社儲藏重要資料和財物的保險櫃。


靜靜坐著,感受古樸的氛圍,回溯「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背景,經濟的轉移好似愛情,國家不愛你了,那你就成為歷史吧,就靜靜的坐落在安靜的街坊間,也沒有必要再有什麼奢望了。

儘管很多人抱怨好好的古蹟怎麼沒人來欣賞,但仔細想想這樣的古蹟台灣有多少,又有多少個能夠知名,能夠成為明星。

死去了,又何必追求那人氣。

就靜靜的等待知己者的造訪,也沒什麼不好。就像基隆法國海軍公墓,還有樹林國小裡的石馬一般,就靜靜的等待。

比起勝興車站,這樣幸福多了...


關於社頭一名,最早追溯於1736年至1795年間枋橋頭庄的形成,當時的社頭庄成立於嘉慶年間,由社頭轄域次第墾建成村莊。

隨後,台灣移民逐日漸增,漢番爭地衝突不斷,平埔族群逐漸死傷勢弱,遂於1823年徒居埔里,其留原地者皆漢化。當時原住部落名為「大武郡社」。在經歷西班牙人、荷蘭人的登台足跡後,明末清初,漢人開始渡海來台,開墾這片美麗新天地。

過去移墾時期,漢人習慣稱呼平埔族人聚集的部落為「社」;而「社頭」一名即代表當時這裡乃為大武郡社頭目首領居住之地,因此得名。

而本地平埔族洪雅族人遷徙一事又與郭百年事件有關,有興趣可參考另一篇關於集集的文章。



地址:
彰化縣社頭鄉社站路六號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搭火車至社頭車站
【自行開車】
 走台一線即可抵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