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北] [三峽文化]從李梅樹到老街深度遊 (李景光先生導覽)

在三峽實在有著太多感人熱血的故事
從市區到山地,從泰雅族大豹群到泉州人大敗日軍
這是個親土愛家的小鎮,情感穿梭於人與地方之間
想要好好的分享此地,親吻三峽
而這一次,我們從隨著將一生奉獻於三角湧的李梅樹先生一同出發



[以下老街行為台北大學文化志工的培訓課程之一,內容多為課程中李景光先生口述之筆記]

課程起源,是為了解決現今導覽義工人口缺乏的三峽,並負起大學對地方的在地參與和協助之責任。此外也因為深受李梅樹及其子對三峽無私奉獻之感召,希望藉由導覽的課程學習與實作的過程,讓學生也能健全公民對社會奉獻的態度與方法。

感謝李景光和李景文先生以及李梅樹博物館的協助,而今天的課程也如前次課程從三峽李梅樹博物館出發。


李梅樹先生的介紹可能需要太多時間,在這篇文章不多做論述,待日後有空寫李梅樹博物館的文章時在跟大家分享囉。但以下的內容還是會有許多相關的事蹟,因為李景光先生在介紹老街時還是有不間斷的論述倒李梅樹先生,畢竟沒有李梅樹就有現在的三峽呀。


而這次再前往老街前我們先在紀念館中聽李老師和我們分享老街的故事,在之前兩次的導覽課程中李老師已經與大家分別介紹了李梅樹紀念館以及三峽祖師廟,而接下來便是三峽老市鎮必去的三個地方之最後一站,三峽老街。

三峽老街和祖師爺廟是相連結的,老師說祖師爺廟就是三峽的龍頭,而老街便是龍身,身首相連從古至今帶動著地方的命脈,就算是過去依賴水運的時代抑或沒落後觀光的盛行,老街的狀況便代表著三峽的狀況,起起落落。

在開始正式走入老街之前跟大家分享,如果有人跟你說老街很無聊或是祖師廟沒什麼,那只能跟你說,是他太外行了,因為它可能忘了去李梅樹博物館。三峽老街區的歷史與故事絕對要從李梅樹的故事開始脈絡感受,而李梅樹先生的故事去博物館準沒錯。


80塊,一個便當的錢,省不得。在開始說老街前想先幫老師評評理,為了經營小小的博物館,李景光和李景文可是用心良苦,畫的維護和基本開銷都要自己花費,秉持著父親的執念而守護著畫堅持不賣,並一生追隨父親,述說三峽的故事,所以如果是去過老街而沒到過博紀念館的人不妨再去走一遭李梅樹紀念館吧~也可以和我們的台北大學文化志工團聯絡。


說到老街呢,便要從18世紀中葉開始說起,當時福建安溪人董日旭從鶯歌一帶進入,發現此處為三峽溪、橫溪與濁水溪三溪匯流之處,尤其是三峽溪一代水量充沛於是後人便延此岸延續發展聚落,而此聚落則為八里左岸與三峽民權老街一代,而這裡也因為三條溪匯流而被稱為「三角湧」,「湧」即為三溪相聚冒。

而隨著水陸的優勢以及南區森林裡腦寮(樟腦)與鳶山一代煤礦的開發逐漸成為交通要衝,除了三峽在地產業外也藉由此地轉運桃園大溪一代的貨物。此外,因為三峽山區盛產當初清朝引進的馬藍(大菁)也就是染布的原料,三峽也成為了染布的重鎮。所以在清末三峽的三寶為:茶、樟、藍錠,而此三寶也成為當時商業區三峽老街的重要產物。

但此時的老街面貌與現今完全不同,因為在1895年日軍為了報復三峽人在隆恩埔戰役與土地公戰役大敗日本人於是展開報復,一舉將土地公廟、三峽祖師爺廟及民權街一帶的宗教核心與地方望族全部焚燒殆盡。

然而在1905年時,三角湧廳長日將領達協良太郎決定進行市政重建,於是才有現在所見的三峽民權老街之雛型。而現在所見則是2009年時台北縣政府重建。


而此時的三峽便和李梅樹先生相連結。

老師說,李梅樹世代在三峽開米店。李梅樹先生承說,在當時的黑道白道最賺錢,賣礦的是黑道,而賣米的則是白道。日本人為了軍事擴張與工業化需要大量的煤礦,而為了應付大日本國土的需求也不斷的進口台灣的良米,當然台灣人也需要米。所以米的需求重來不會停歇。

老師又說,當時李梅樹先生大他十七歲的哥哥劉清港醫生也在此地帶從醫,老師說劉清港醫生在此地從醫治癒過很多人,只可惜46歲時肺病過世,而李梅樹當時才29歲,而李梅樹先生的一生也因為其兄長劉清港的支持而前往東京念藝術而改變,所以李梅樹先生也非常敬仰他的兄長。

而李梅樹先生也因為其目去逝後,兄長的支持到東京美術學校遇到了教授岡田三郎助而就此改變,岡田三郎助對在地與風土的重視間接讓李梅樹回國後能對三峽有如此大的心力奉獻,並且貫徹堅持。李景光老師忽然提到的這一部分,在此簡述之。並留一篇李梅樹先生的自述節錄給大家參考。


, , , 的興 ; . 1918 ( 立台 ), , , , , ( ) ; , . , 1922 , , . , . , , 使 , . , , , [ ]. , , , ,

1924 , , , , 1928 宿 , , , , , , , , , 西 . , , . , , . , , . , , , ; , 使 , , , . 使 , , 日本 , ; , ,



李梅樹紀念館門口的收藏,上下分別為李梅樹先生位地方設計的米粉與茶葉廣告,後來
在2009年重建時,被拿來設計成老街的水溝蓋。

三峽早期米粉非常有名,早在新竹米粉出名以前三峽就因為良好的水質而做出台灣第一的米粉,還成為日本天皇指定貢品,但我沒吃過啦,改天找到在哪再和大家分享。

而茶葉就不多說,三峽碧螺春,不知道的人就太遜囉。



   上面兩張是老街旁虹橋的日出,下為三峽溪,原稿非常美麗還有一段小故事,大家可以去李梅樹紀念館欣賞。


李梅樹先生對任何事都十分有原則,也因此能花費如此多的時間與精力在三峽的總體營造與建設,而原本富有的李梅樹先生,也因為對藝術的堅持和政治的清廉放棄了所有的土地而將生命投身於三峽的重建中,每每看到李景光和李景文先生對於父親理念的傳承與保留都不禁十分感動。

老師說,亡父再有人跟他說他很出名時李梅樹先生回答說:人是出名啊,但是財產也都沒了了,但是也沒怨嘆啦。


戴著斗笠,老師帶我們走過長福橋來到三峽溪另一頭的三峽老街,一到祖師爺廟前老師又忍不住說,祖師廟在趕走精工的石雕老師傅後不但撿便宜像大陸買便宜的龍柱和機器製雕刻品來維修祖師廟,還要裝一些破壞老廟結構的燈飾,但這也都無能為力啊。


   到了老街街頭,老師叫我們看地上的水溝蓋,上面的圖案都代表著三峽的歷史,而用的都是李梅樹先生的畫,畢竟沒有任何照片和文獻能比李梅樹先生的畫對三峽的紀錄更為多的了。


下一張是台灣民住國的國旗,雖然當初台灣民主國五個月就亡國了,但當時的三峽人並沒有因為唐景崧那個鱉三的逃跑而認輸依然奮戰到底,三峽人還真是英勇呀,我想這也因為三峽祖師廟的宗教力量與地方人對於此地的情感深厚吧。


古井頭,老師說他們小時候聚會都會約在古井頭。


1916年老街在日人焚燒後重建完成,而在土角厝因為風吹雨淋後2006年開始重建。


三峽老街的建築結合了東西方各種不同的風格而成。希臘的柱子、羅馬式的拱門、巴洛克的牌樓裝飾、日式的家徽及其他許多中國式的裝飾,而紅磚拱廊便是其最大特色,也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紅磚建築街道。


建築的上方為山牆與女兒牆,山行的牆面能裝上匾額以及代表家族的圖案,並且為各家奢華的代表。而下面那張建築的山牆下半段則為日式的家徽裝飾。然後山牆上的那個芒果是什麼我忘記了.... 下禮拜去問李景光先生好了。


  老街最古老的建築便是金聯春,最高也最為華麗,其山牆為圓弧型的,裝飾則為傳統中國氏雕刻。而金聯春為其店號。



此外,金聯春也為老街上的染坊之一,老街上最重要的商店便是染坊與棺材店,而染坊因為水運便捷了桃園一帶布料的運輸以及三峽溪水量和山區原料的盛產而成為此地的重要產業,除了金聯春,「陳恒芳染坊」、「林元吉染 坊」、「元芳號染坊」、「林茂興染坊」、「林榮祥染坊」,「吳服店」等等,都是在地老字號的染坊。而橫批上所寫「本染坊不惜重資精撰原料嚴督加工製造發售」也清楚顯示本店對染布的堅持與當地的激烈競爭。






老街的建築是狹長型的,傳統閩式建築前為店鋪,中間有一天井,而後面有小花園以及生活空間。一間房子店結合了所有的生活空間非常方便,而店的門面也為可拆式,把窗戶和門拆掉便為店鋪,大家若有空可以下次仔細品味,閩南人店宅合一的勤勉特色。

 

洽和油舖也非常有特色,以兩間店面合做為一個立面,並且為五開間的建築。這裡所採用的樑柱為仿多利克式(希臘式),柱身為四方柱體,四個邊角有凹槽。牆上有有許多造型的雕刻裝飾,二樓的窗子還有精心設計的彩繪玻璃窗。

老師還說,老街的建築都將排水設施藏於柱子之中,以排出屋頂上的雨水。




老街的騎樓設計都為拱門式設計,結合依地勢S型的街道讓畫面更有透視感。

老師說曾經有人問為什麼街道要做的彎彎曲曲的,老師說他也不知道。但博學多聞的浪浪倒是曾經在哪裡聽過中國之所以有S型街道的習慣是因為早期為了防禦而設計如此,前方部隊若攻入市鎮,頭尾不相見方便撤退也方便進行巷戰時交戰的掩護,應該是如此囉,雖然也有人說是因為地形的關係,但仔細一瞧也沒什麼地型需要迴避的,所以我想應該是延續建築傳統吧。


三峽為山上河運的要衝所以也有許多良木,也因此曾經有過四家棺材店在老街喔,而如今只剩一家了。


老師帶我們到老街旁的巷弄中,紅磚樓後面結構的牆面多是由大塊的磚塊建成。而早期多為土房,而土房叫無法承受風吹雨打由其是水淹,所以在縣政府2009年重新維修以前大部分的建築都已成為危樓,也因此在得知要成為古蹟時居民反對老街成為古蹟而無法重建或隨意裝修。

但還好在重新協調以後,縣政府和居民說好不設列為古蹟,但會合作進行民權街的重建還原過去的老街風貌,而經過不斷的溝通居民也一一妥協。最後終於定案,縣政府投入三億元重新打造出現今的三峽老街,也確實使三峽就此重生。


來老街就要走入後方囉,因為後面才是真的老啦。 而且可以看出其實老街上的老房子真的好長。



老街的維修也十分的特別,採三明治式的維修方法將古老的屋頂用上層的鐵皮與下層的木梁保護著而不破壞,並防止漏水。


一百年的磚牆~~




   為了保護怕水的土牆,建築師用瓦片將其覆蓋並用鐵釘固定,為了防止鐵釘生鏽並在鐵釘上用水泥封住。



老師說老街理新舊參雜,並跟我們解釋為什麼以前的磚塊可以一百年依然保存良好。

老師所指為舊磚,後面則為仿製的新磚。


日本人特殊的磚塊設計讓老街的磚牆更為兼顧,網狀的磚塊讓專與磚之間更密合。


日本人設計的圓形磚,採四分之一圓周的弧度彼此嵌合而成,頗具巧思,並在上方改用方型磚來撐住上方的拱門防止坍塌。




結束了,但記憶時在有限XD 親愛的夥伴們看完後若有想到的幫我用留言補充囉~ 
那麼熱大家有仔細聽嗎?


回程,老師帶我們從後面走。走最早的老街,老師說最早的老街其實是在後面,但日本人重建後將原本的後街改建為前街,而前街就變成後街了。而傳說中的米粉店就在溪的另外一邊,聽說。忽然好想吃米粉XD


然後大家快看~ 老街裡面長多厲害,這是賣台華窯的那間喔。閩南人果然都喜歡藏財,但其實也不意外,住老街的人不是秀才就是富豪醫生之類的,可是地方最有錢的人呢。


一間的後門,但這裡其實是以前的前門。

大太陽的今天,遊客都被蒸發帶盡了,感謝導覽實習生們對計畫的支持,看到李先生的付出不覺得很感動嗎?無論當初居民因為老師對文化的努力而促使老街變成古蹟而如何謾罵他們,但依然守護著父親的一生經歷與延續父親對鄉土文化的熱愛。現實的台灣還有多少這種人呢。我看沒幾個吧,如今富有了也不曾想過李氏家庭為地方的奉獻,還汙衊李景光李景文先生來帶導覽拉走地方的客人到李梅樹博物館消費。

也許今天來的志工們會留下來繼續做的沒幾個。

但如同我對原友社孩子們所期待的一樣,就算以後投入社會再也無法真的盡心為文化與原住民或是弱勢努力了,但當看到舉手之勞時記得協助一下,那也很不錯。買買傳統產業與弱勢產業的商品,聆聽導覽員的認真解說,參觀小博物館時捐點小錢,也是很大的鼓勵與幫助的。

正向力量永遠是我們所樂見的,無論是生活或是旅遊,相信支持比起計較懷疑不是更快樂嗎?

【李梅樹紀念館位置】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10號 (目前經費僅能支持六日開放)
【李梅樹紀念館電話】
02-2673-2333 (可預約導覽服務)
【相關聯結】
 李梅樹紀念館官方網站
 三峽老街觀光官方網站 
若有興趣加入志工團隊可利用臉書申請加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