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馬祖] [廟會文化] 十六歲少女媽祖。大海盜的鐵板天后宮


兩條黃龍環柱直上,這是一間小小的媽祖廟,不但擁有超越廟頂的特殊龍柱結構,在廟中的媽祖像也不同於其他媽祖廟,是以媽祖林默娘得道時的十六歲為形象泥塑打造。

也許正因為建廟者為大海賊蔡牽,所以也比較異於傳統,不拘泥原本習慣的建築方式。





「鐵板」是馬祖南竿仁愛村的舊稱,曾是一座古老的漁村聚落,還曾經是菜市場、縣政府的所在地,繁華一時。

之所以名為鐵板,是因為澳口海岸線大退潮時,南端灣澳的海床最低處會露出砂石混凝,堅硬有如鐵板,因而居民便喚當地為「鐵板」。

在民國40年代,馬祖進駐國軍扮演「反共前線」的基地後,鐵板村就成為軍事設施重地,大量軍人進駐,加上當時又是縣政府所在地,所以兼馬祖政經中心,餐飲、娛樂、日用雜貨取代了早期以捕魚為生的經濟型態,圍繞著阿兵哥衣食育樂的商業蓬勃興起。

在馬祖本地相傳,媽祖當年遺體漂流至南竿的馬祖澳所以取名為馬祖,至今,馬祖澳天后宮大殿內仍留有媽祖的衣冠塚石棺,不過該寺已完全翻修,不見舊時風貌。目前南竿僅存鐵板馬祖廟保留舊時建築。

鐵板天后宮有140年歷史,相傳為清朝時自稱「鎮海威武王」的大海盜蔡牽所建,蔡牽在福建沿海島嶼興建5座天后宮,其中4座在馬祖列島,南竿就佔了3座,另1座在東引。但是這4座天后宮建築如今僅剩鐵板天后宮保存較完整,其他3座都已整建為新廟。


今日廟宇仍保有當年閩東封火山牆的型式,內部以福州杉為材,採穿斗式構架,柱、樑、檁、枋、望板、斗栱、柱礎等構件清晰可見。頂上屬於出檐式建築工法,正門原為板牆立面,後為保護木構架避免長期風化毀損,改設為磚造牆身。

而封火山牆的型式主要發展於中國南方的人口稠密區,過去因為環境丘陵地多,平整的耕地少,居民為節省住宅用地,建構形成出一種天井院村落住宅群體形態。天井院之間為防止火災蔓延,都將山牆建得高出屋頂,因而稱為「封火山牆」。


建築上有龍魚石雕。龍首魚身的鰲魚,又稱龍魚,為龍生九子之一,最好吞食火舌,置於廟身期望保佑廟宇不受火蝕。




廟內放有廣東獅頭,看似多年沒有再次使用。



鐵板媽祖廟最特別的是廟中所供奉的少女媽祖像,為全島唯一的泥塑媽祖,以傳說中媽祖得道的十六歲年齡為背景塑造。面貌清秀,獨具特色。

而建廟的蔡牽是福建泉州同安人,生於一七六一年(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大約在一七九四年(乾隆五十九年)左右閩南地區生活窮當了海盜,先於閩南一代活動,一八○○至一八○五年(嘉慶五年至十年)時,勢力到達浙江、福建、廣東、臺灣沿海,與以香港為基地的紅旗海盜團領袖張保互相呼應,曾多次攻打、劫掠臺灣的鹿耳門、淡水、東港、烏石等地,更於一八○五年(嘉慶十年)自稱「鎮海王」。

當年十一月至隔年二月,集合船隻逾百艘,眾二萬餘人進軍臺灣,聯合陸地山賊攻陷鳳山,圍攻嘉義、郡城,幾乎實際領有臺灣南部。奪取臺灣的行動失敗後,蔡牽勢力大大削減,但仍直至三年後才與清朝水軍接戰時戰敗身亡。當年臺灣為了防備蔡牽,建築了許多城防,至今仍有留存,成為古蹟。像當時台南就有清廷築木柵於西門外做為府城之外護。



相關網址:
[台灣-馬祖] 碧藍大海中的白色巨塔,漫遊東引島燈塔
[台灣-馬祖] 大海與草原點綴的浪漫與炫麗,東引島國之北疆
[台灣-馬祖] 如果在坑道裡做愛。午沙北海坑道
[台灣-馬祖] 艷紅的故事海灣。北竿塘后沙灘

地址:
馬祖南竿島鐵板村

交通資訊:
搭飛機或是搭船前往南竿



粉絲專頁:
FB專頁:島嶼步行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