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陡峭的石街上漫步,除了溫暖的風還帶著一些專屬於小島的溼氣,
將陰霾蓋日的午後瀰漫颱風暴雨來臨前的蕭瑟,
這是第一次來到東引島,也是第一次被困在海島上迎接颱風,
蹲坐
在東引島的石屋旁遙想多年前戰爭的氛圍,
至今依然留存在巷弄之間
冰冷而讓人微微顫抖。
就算要面臨颱風,我也心甘情願被困在這座美麗的小島,是當時的小小衝動。而這次要介紹的是當時颱風前駐足的東引島南澳村,是東引島上ˋ多人居住的自然村落,由石頭打造並且隨著山脈而建,是馬祖常見的聚落模式,有著一棟又一棟古樸景緻的傳統閩東石屋,保留著數十年的光陰讓遊歷的旅者緬懷,尤其是在颱風前夕,整座島就像自己的一樣,有著難得的寧靜。
東引島是台灣最北端的領土,除了曾經在此經歷兩年軍旅生涯的阿兵哥外,在過去很少人能明確指出它的地理位置。但早在開放觀光前,東引已是釣客天堂,每逢春季黃魚迴游時期就會有許多釣客前來,使得當地以往盛產時的市價甚至比豆腐還便宜。今日的東引,主要開發起始於一九八七年中柱港的建立,讓南澳村成為東引鄉的門戶,大大改變了東引島居民的生活動線,而中柱港與南竿的福澳港同為深水港,可停靠五千噸大型船隻,港區內設有港口大樓、候船室等完善設備,讓前來的旅者除了阿兵哥以外也有一些內行的一般遊客前來。而「中柱港」三個大字就刻在港口大樓後方的山壁上,現今已成為東引島的地標之一。
此地區民血緣與福建長樂一脈相傳,故時至今日,尚保留福州鄉音及閩東一帶風俗信仰。百姓以劉、林、陳為多,人口總數約700人,原多以捕魚為生,但由於魚源逐年枯竭,加上大陸漁船橫行炸魚,現居民多以經商為主。島上設有一所國中小及附設幼稚園,高中以上學子,必須出外就學。雖然島上有南澳、北澳、獅子村、西引三家村等四個自然村,但居民大多集中於南澳,為了方便分割行政區,因而從「中路」一分為二,成為中柳、樂華兩個行政村。馬祖列島都是一澳一村,因此,東引南澳一分為二,成為比較特殊的例子。
除了公共建設,目前南澳村依然有七成的傳統石屋,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的馬祖人許多都沒有真的住在那裡了所以讓石屋維持原樣保留過去的記憶,另外一方面在馬祖群島蓋房子是非常貴的。當地的住在北竿金沙村做營建工作的長輩說,這裡不但工時貴,建材也需要從中國用船運送過來,價前自然高許多。所以在過去的長輩多半自行會想辦法用在地就有的石材來修補房子,以花崗岩砌成石厝。
馬祖傳統聚落民居之源流是閩浙民居體系,尤其受到閩東建築影響。屋頂常做成四坡五脊的設計,類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廡殿式。南澳村一帶幾乎全是一層石屋的規格,屋頂多採用二落水(人字坡頂)的硬山封簷,其夾層可以作為貯物及多用途空間。而「一村一澳口」是馬祖多數聚落的面貌,馬祖傳統民居大都聚居天然澳口,方便漁業往返,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除了以於為業,也方便守護家園、對抗海盜。南澳村也是如此,根據自然地形,依山順勢組合建築群體;村內巷道隨坡起伏曲折,建築單體順應地形,櫛比鱗次,佈局自由靈活,構成了步移景界的空間景觀,自然有機形成集市街、居住街,各建築之間以花崗石塊鋪石階相連,形成獨具特色的石砌步道,南澳村可惜的就是在國民黨將其列為軍事用地以後,就將原本的石階鋪上水泥地磚了。而中間這條直通海邊的陡峭階梯就是過去曾在島上繁華一時的「中路」,此區保留較多傳統閩東民宅,以花崗石為建材,樸拙堅實,又被稱為「戰地九份」。
另外,馬祖民居最大特色是為防颱風民居屋面均用磚石壓瓦,或特製厚瓦,少出簷、不出簷、以女兒牆壓簷或密封簷口。屋面鋪設板瓦,板瓦不施灰漿,僅用磚石壓瓦,既防止狂風掀瓦,也便於修補更換,壓瓦石既有平整的磚石,也有不規則的亂石。瓦縫可透風,成為所謂的「會呼吸的房子」。
如同馬祖其他地方一樣,在南澳也可以看到許多標語,畢竟在戰時,馬祖居民也是島上重要的戰力以及後勤,無論男女都要學習軍訓,並且一直保持宵禁戒嚴的狀態,而東引島位於臺灣最北的島嶼,自然也是非常的蕭瑟謹慎。
忠誠門為一仿古半圓形城牆式的建築物,城牆頂上持槍阿兵哥雕像,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英勇姿態,昔為東引島的門戶,直接銜接東引島的主要幹道「中路」,自中柱港完成後,就失去原有功能。
陡峭的中路可以直接俯瞰中柱島。
相關網址:
[台灣-馬祖] 碧藍大海中的白色巨塔,漫遊東引島燈塔
[台灣-馬祖] 大海與草原點綴的浪漫與炫麗,東引島國之北疆
[台灣-馬祖] 如果在坑道裡做愛。午沙北海坑道
[台灣-馬祖] 艷紅的故事海灣。北竿塘后沙灘
地址:
馬祖東引島
交通資訊:
就在東引島上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