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2015 步行香港。第三天行程短記


傷口,是指因受傷或手術導致組織受割斷,變得不完整。

任何傷口,即使多輕微,都會觸及微血管和神經,讓人感覺到痛楚並且流血。如果傷口僅是磨破了表皮,血只會慢慢流出;但如傷及真皮,血液可能如泉湧出,需要及時的加壓止血。

流血,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是為了防止細菌感染和讓傷口結痂,這是一種自然的機制,只要給予時間,留下疤痕,總會癒合,讓痛楚減少或是消失。但看不見的傷口,我們卻不懂該如何止痛療傷,有時候更因為看不見或不想看見,而索性不理會他,讓舊傷復痕,直到神經失去的基本的作用,有些人就活著也像死了同一個樣了。

第三天,走在一個滿覆傷口的城市


對我來說是個有趣的計畫,就是心理研究著一件事情卻不發問也不找答案,而這一次的主題就是「全世界唯一固定二十五年喊著『平反六四』的城市,如何沒有實際做些什麼卻延續了二十五年?」

當然,這件事情對於台灣人來說可能就只是中共的一次表態,表態他的獨裁與暴力,就跟國民黨一樣,但對於香港人來說卻不同,因為這可是一種預告,預告著你的新殖民地接手人他所長的面貌以及壞到骨子裡的蠻橫。雖然隨著時間的過去,幾十萬在意這件事情的香港人離開了香港,就像許多人當初離開水深火熱的故鄉來到香港一般,他們逃到了台灣或是東南亞,甚至是其他國家,因此事情隨著沒什麼作用的靜坐一年又一年的被淡忘,但隨著近幾年中港關係的惡化,越來越多沒有經歷過的孩子,或是經歷過卻年紀還小的青年重新認識了這個政權的不光榮既往,走上街頭或開始了解真相。

因此,沒治癒的舊傷就在刻意掩蓋病情後再次復發。

然而,我不打算發問也不找答案,因為那些答案我想用聽的肯定都大同小異;只有禁聲感受才能真正體會,在這個膽小的城市,住了多少刻意簡短視野的劊子手,或是勇往直前的年輕企望。

這一次的行程是從2015年的1月19開始,到1月23日。

要看前幾天連結在此
[香港] 2015 步行香港。第一天行程短記
[香港] 2015 步行香港。第二天行程短記

1月21日 天氣晴

這是第二天的行程,一樣在美荷樓吃完豐盛的早餐後出發,前往城市大學

行程一:走路到九龍塘的香港城市大學

今天的上午任務就是和城大歷史系的教授們探討香港經驗與文化發展,聊了非常多的歷史觀點,大都停留在逃難者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故事,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香港如從一個不分方言和種族都能彼此和睦相處的社會變成今日一種多元衝突的社會。老師們之間的看法似乎有些不同,我的看法也不一樣。總之,香港變了(這裡本來就是個善變的城市)


行程二:從尖沙嘴搭天星小輪到灣仔

天星小輪是香港歷史悠久及著名的渡海小輪公司,也是香港人上班比較省錢的過海交通選擇,連結九龍和港島,早在1898年5月1日起就在維多利亞港兩岸提供服務。 小輪還曾經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並獲美國旅遊作家協會(Society of American Travel Writers)評選為「全球十大最精彩渡輪遊」之首,但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他最酷的是不同時刻來搭乘都有不同的景色。




行程三:從彎仔走到藍屋

藍屋是香港一列唐樓,位於香港島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中72號、72號A及74號三幢外牆被塗上藍色,因而被稱為「藍屋」;而74號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擁有,一直維持灰色的外牆。

唐樓是香港過去主要的居住型態,其實台北也有很多,他們主要出現在香港政府未大量興建公共房屋以前,當時除了簡易的鐵皮寮屋居民外,幾乎所有港人都是舊式「唐樓」的住戶。唐樓早於19世紀中後期開始在香港出現。當時的唐樓樓高2至3層,闊15呎(約4.5米),以青磚砌成,而屋頂是以木結構及瓦片組成的斜頂,唐樓旁則設有木樓梯連接各層。當中部份唐樓更有2呎闊的鐵製騎樓。

而藍屋原本是一間醫院,2007年,灣仔聖雅各福群會在藍屋地下的地鋪開設「灣仔民間生活館」,以「從民間出發·匯多元文化」為宗旨,展出舊時灣仔民間的生活用品,並透過多元及互動的方式,期望引起公眾人士對地區文化保育的關注,阻止政府在2010年將它拆除執行都市計畫2009年9月藍屋建築群被發展局列入第二批供活化的政府歷史建築物名單中,被成功保護了下來,並且在2012年3月,「灣仔民間生活館」變身成為「香港故事館」,將關注的社區文化議題由原本的灣仔社區拉闊至全港。

但是他今天休館.... 每逢星期三



這裡現在還有一間二手店鋪,提供社區的人拿出不需要的東西獲取點數,並且可以用點數或低廉的價錢買到需要的二手東西



雖然閉館,但每逢禮拜三在藍屋前都會有環境資源中心的攤位和居民互動,但我們似乎是社區唯一想跟她互動的人:)



行程四:舊灣仔郵政局

舊灣仔郵政局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皇后大道東221號,於1912年至1913年間興建,於1915年3月1日啟用,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郵政局建築。這座建築為香港法定古蹟,由環境保護署於1993年開始作為環境資源中心,展示關於環境保護的資料及圖片等。

而我們也在這裡和先前在藍屋遇到的公務員聊天,這裡就是他的總部

下圖是舊灣仔郵政局舊郵箱



舊灣仔郵政局外觀


行程四:灣仔玩具街「太原街」與消失的「利東街」

其實是第二次來利東街,但他在我第一次來時就已經消失了,利東街俗稱喜帖街或印刷街,是香港一條已消失的街道,昔日是香港的著名印刷品製作及門市集中地,尤其以印刷喜帖著名,全為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唐樓;整齊劃一,而且天台相通。而在地下的印刷店,善用了唐樓的特點,發展出廠店合一的一站式銷售服務,有著很多香港人的記憶。但是由於暴力的市區重建計劃,利東街的業權現已被收回,並已於2005年11月6日凌晨零時起復歸政府所有,使印刷店絕跡,現時街上所有唐樓經已拆卸。而利東街於2010年2月25日凌晨零時起封閉。

香港歌手謝安琪於2008年中的歌曲《囍帖街》便是以此街重建事件作為歌曲主題,該歌曲更於同年獲得多個音樂獎項,大家可以聽看看。



至於太原街也是個非常重要的香港傳統街市,因為賣很多玩具所以又叫做玩具街,也是很多人的回憶,但在2006年政府以灣仔舊區重建(包括尚翹峰及利東街重建項目 — 又稱H15項目)完成後會增加交通負荷為理由,欲開放太原街給予汽車行駛,並且計劃將太原街市集的商戶遷往尚翹峰內的新灣仔街市(室內街市)。消息一出引來市民及商戶反對。







太原街也可以做叮叮車到,這是香港島特有的交通工具,九龍沒有的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香港電車不僅是港島區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成為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經歷百年來的變遷,香港電車現由法國威立雅運輸集團旗下的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經營。


香港的回收老人到處都是,高齡工作者也是這個地方一種殘酷的現象,它代表了很多意涵,大家不妨自己思考看看。


行程五:尖沙嘴吃高級餐廳

由城市大學的歷史系主任邀請,但我忘了吃什麼了,不重要XD

行程六:和朋友去油麻地找超好吃「德昌里素食合作社」的朋友吃飯聊天

這裡是我一整天最喜歡的行程,因為「德昌里素食合作社」真的超酷的!他們是一群佔領中環相識的朋友所創的合作社,到了這一間油麻地的小舖與蘇波榮」和「活化星期日」一同經營空間

而他們之所以很酷的原因有四個,第一個是因為他們以合作社的方式運作,有許多夥伴一起經營,目的完全不在營利而是一起生活,每次都會有不同的廚師和不同的菜色,大家採買自己需要的食材煮自己設計的菜單分享給所有來支持他們的朋友;第二,他們採用了自由定價」的方式經營,來這裡的客人是看不到任何標價的,你只要找到位置坐下然後和廚師說你要小黑板上的什麼菜色他就會給你送上,至於付多少錢由你決定。不需要定價啊,你自己感覺這些值多少錢你就付多少錢呀,雖然有時候會有人很困擾然後求我們說『拜託就給我開個定價吧!』,但我們真的無法定價呀,大家該有權利選擇要花多少錢購買服務的,但過了一段間大家就都習慣了,會用平常吃飯的標準來評估,覺得好吃就再多加一點囉!」我覺得超酷的!他們認為沒錢的人就少給一些,有能力的人就多出一些,他們稱這為「社會責任價」我覺得超棒!

第三,他們做了一件也許在台灣很尋常但在香港很稀奇的「街道空間」利用,讓大家坐在露天的街道上吃東西,這對於台灣人來說真的舒服很多,不用在茶餐廳裡面做很擠的位置還要被趕,在這裡的客人要吃多久聊多久都可以,你也絕對感受不到許多茶餐廳那些糟糕的態度,這些年輕人都超友善的。至於第四點,他們做了一個我覺得很有趣卻很可怕的事情,他們叫他「游擊種植」,似乎是在街上的土壤種植蔬菜,但他們指了旁邊的土壤說,這裡的土壤似乎因為政府為了方便管理放了些什麼化學的東西,很毒啊,種什麼都死在上面

但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是這裡的東西都是素食的,超好吃又健康,而且人都超好的,大家去了不妨跟他們聊幾句,鼓勵他們!

結果後來這一餐是我自願付最多錢卻最感到開心的!

目前為每周二、三、六下午四點營業,然後會到賣完為止


香港難得的悠閒與溫馨感啊!


蛋批就是蛋派,沙律就是沙拉,薯仔就是地瓜,布甸就是布丁,我因為吃太多了所以只點了紫薯批和黑糖奶茶,還偷吃了可愛夫妻檔的千層麵和豆卜糕,超滿意的!

話說豆卜糕好像就是蘿蔔糕,然後店開到滿晚的,我這天吃到十點四十還是超多客人!


離開前的一張片,遠方的大叔還在和我拍手,我朋友說他也是當地的社區居民喔!


行程七:油麻地果欄夜墟

油麻地果欄,亦常簡稱作「果欄」,是香港主要水果批發市場,位於九龍油麻地,北臨窩打老道,南抵石龍街,西為渡船街,東為新填地街。是香港人買水果的重要據點,而在晚上的時段是他們最多人前來工作的時段,可以感受獨特的香港夜墟文化,批發商與零售商的買賣準備。




行程八:油麻地戲院

油麻地戲院於1930年建成,同年6月21日啟用[5],具有新古典主義外觀、中式斜屋頂和裝飾藝術風格山形牆及圖紋,開業初期只放映默片,到了1934年1月23日才轉為放映有聲電影。油麻地戲院是當時附近油麻地碼頭及油麻地果欄的苦力、油麻地避風塘的艇家和車夫的消遣地點。1960年代是油麻地戲院的黃金時期,專門放映邵氏製作的電影時常滿座,最後於1980年加入「金公主院線」放映新藝城的電影。隨著時代變遷,日漸老舊的油麻地戲院未能和新式迷你電影院競爭,惟有進行大型翻新工程,全面提升銀幕、燈光、大堂、售票處等設施,但生意仍然日漸式微。到了1985年,「金公主院線」減產,油麻地戲曾為增加營業額,加入「日活院線」(後稱「巨人院線」)改為專門播放歐美及日本的色情電影,更首創一張戲票可以觀看全日放映的電影的「連環場」。油麻地戲院最後於1998年7月31日正式結業,地政總署接收業權;同年12月,油麻地戲院獲得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好吧!總之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油麻地戲院是香港最後一間專門播放歐美及日本的色情電影的戲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