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聖的領域間穿梭,
每一個步伐都蘊含著特殊的故事與意義,
這裡有著羅馬最美麗的其中一個角落,
和最讓人安心的城邦。
屬於神的城邦。
走上通往凡蒂岡的道路,今天的陽光額外晴朗,心境也特別安定,
我想這是接近聖域的美麗心情:)
這可是人生必去的地方之一
第一站 聖伯多祿廣場(Template:LSt.Peter's square)與方尖碑(Obelisk)
聖伯多祿廣場亦譯聖彼得廣場,位於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前,長340公尺,寬240公尺,由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設計,是羅馬最著名的廣場。整個廣場有兩重的巴洛克式柱廊圍繞,非常的壯觀神聖。因為廣場中豎立著方尖碑,而該碑是古埃及異教崇拜太陽神的象徵,因此受到了其他基督教教派(特別是新教)的批評。
方尖碑,是古代埃及和西亞常見的一種紀念碑,形狀狹長,碑體四方,頂部呈金字塔狀。位於巴黎協和廣場的樂蜀方尖碑可作為一種計時工具,即日晷。而聖彼得廣場中央是一根37公尺高的埃及方尖碑,由羅馬皇帝Caligula從埃及帶回,這座方尖碑也是羅馬所有方尖碑中唯一未曾倒下過的。埃及方尖碑從前是立於聖彼得大教堂旁,1586年整建時才放置在廣場的中心。
目前羅馬一共有十三座方尖碑,都是羅馬帝國時代從埃及搬來的紀念物,比埃及境內還多,真是誇張。
廣場對面就是教廷的入口聖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城內大約有830名常住居民。梵蒂岡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衛隊(一支教宗的志願禁衛隊)。
瑞士衛隊最早建立於1506年,由教宗儒略二世建立,為保護梵蒂岡教廷和教宗本人的僱傭兵組織,隊員原本為受雇於保護君主的傭兵,而漸漸轉變為專屬於梵蒂岡城國的近衛隊性質的雇傭兵組織,服務年限差不多介於2年和25年之間。
第二站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亦名聖伯多祿大教堂、梵蒂岡大殿、聖彼得大教堂,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其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為聖伯多祿廣場與協和大道。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設計。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
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聖伯多祿大殿由於其禮拜儀式,是著名的天主教徒朝聖地點之一。教宗每年會舉行多個儀式,約有一萬五千人到八萬人參與,可能是在聖伯多祿大殿或是聖伯多祿廣場。
每天都要排隊進場,我這次排了一個半小時
一進去梵諦岡以後,我們就往右側走去排通往教堂頂端的電梯
第三站 聖伯多祿大殿主殿塔頂
聖彼得大教堂的塔頂是來梵諦岡必去的地方之一,可以鳥瞰整個聖伯多祿廣場和梵蒂岡的全境。
屋頂的廢棄煙囪
現在的聖彼得大教堂其實是重建於1503年,由教宗猶利二世決定重建,並任命多納托·伯拉孟特擔任總設計師,並於1506年4月18日動工,1626年宣布落成。即今日所見之聖伯多祿大殿。
而他的圓頂由米開朗基羅設計
進到塔頂路線會先到大殿穹頂步道,懸空在屋頂下方,四周都是磚貼壁畫
可以鳥瞰整個大殿
順著教堂直上,不騙你超級累,
請試著慢慢走
屋頂屋頂~!!
這次沒去成的梵蒂岡博物館(義大利語:Musei Vaticani)位於梵蒂岡城內,由羅馬梵蒂岡大道(Viale Vaticano)可達。梵蒂岡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其中的藏品是多個世紀以來羅馬天主教會收集、積累的成果。
內有一個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o),是由拉斐爾及其徒弟們的壁畫裝飾的館室,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雅典學院》,喔~超想看的啦
美麗的廣場!
第四站 聖伯多祿大殿主廳
聖伯多祿大殿是羅馬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它也是梵蒂岡城中最主要的建築物。
裡面的輝煌實在是讓人感到驚訝!
有非常多的天使像在大殿裡頭有非常多的天使雕像,
其中有許多都成為世界天使設計的雛型
各屆教宗都安居於此
在大殿中有一個聖彼得的雕像,大家都爭相排隊,據說摸他的右腳能得到幸福
傳統上認為這裡是耶穌12個宗徒之一的聖伯多祿(西門彼得)的安葬地點,也是第一任安提約基雅(安提阿)主教,以及第一任羅馬主教。儘管新約沒有提到聖彼得到過羅馬,也沒有提到他在羅馬殉道,古代傳統認為他的墓就在祭壇的下面,後來的許多教宗也都安葬於此。
按照教會傳統說法,他後來在尼祿逼迫基督教的時候到了羅馬,也因此羅馬有很多和他相關的遺址。而到了羅馬不久的彼得很快就殉道,最後按照他自己的要求被倒釘十字架而死,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像耶穌一樣釘十字架。
天主教認為,他死後被葬在羅馬城的地下墓室,而他的墓室剛剛好位於今日梵蒂岡小教堂的聖壇底下。
在教堂入口的右側,是米開朗基羅所雕塑的聖殤(Pieta),他完成於1497年11月,由法國駐聖座大使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雕塑聖殤像(或譯聖母哀悼基督、聖母憐子),這件雕塑後來成為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完成時,米開朗基羅只有23歲。作品受到了時人的好評。
據記載,雕塑完成不久,米開朗基羅得知有傳言稱雕像的創作者是克里斯多弗羅·索拉里,米開朗基羅隨即在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肩帶上刻下了 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所作)。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有簽名的作品。
米開朗基羅說過、當他創作前,看到一顆大理石:其實作品已經完成了!我只是消去它不要的部分。
第五站 梵諦岡郵局
非常特殊的是這個郵局不但是該國唯一的郵局,而且還有很大的紀念品販售區以及明信片處理櫃台,可見有多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來此寄明信片!
出來後才發現門口有一個聖彼得像
第六站 協和大道(Via della Conciliazione)和台灣大使館
是義大利羅馬的一條街道,長約500米。西到聖伯多祿廣場,東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天使城堡。
路旁有很多外交大使館,也包含台灣的!
教廷國可是非常少數台灣的邦交國,而且是歐洲唯一,有點感動!
第七站 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
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座城堡,該建築位於台伯河畔,鄰近梵蒂岡教廷,聖天使城堡首先作為阻止西哥德人和東哥德人入侵的要塞,然後被當作監獄使用,最後改建成一座華麗的羅馬教宗宮殿。現在聖天使城堡已成為一座博物館,也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之一。
公元6世紀,教宗格列哥里一世巡遊經過此地,見到天使長彌額爾顯像,城堡因而得名。
海鷗與城堡前雕刻有十二個天使的聖天使橋
聖天使城堡是由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於123年至139年期間興建,準備當作自己及其家人之陵墓,也被稱為哈德良的鼴鼠。
哈德良在公元138年於拜亞去世後,其骨灰被放置在此,連同他的妻子薩賓娜和他的第一個養子盧修斯·埃里烏斯,他也死於公元138年。139年, 安敦寧·畢尤 皇帝建造完成,整個陵墓由一個由大理石鑲嵌的正方形基座,和一個裝飾中楣以及角壁柱組成。
但後來都在十五世紀時的西哥德人攻陷羅馬所引發的羅馬之劫中遭到丟棄
原本為陵墓的設計使得城堡入口是通往地底下
在歷史記載中,他除了一開始是陵墓到後來的城堡,其實他也有相當長的時間被當作監獄使用
從城堡上可以看到美麗的台伯河
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又名哈德良橋(Pons Aelius),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座古羅馬橋樑,跨台伯河,公元134年由羅馬皇帝哈德良興建,連接市中心與他新建的陵墓,即今日的聖天使城堡。這座橋表面用大理石鋪砌,有三個橋拱。
這座橋是目前僅供行人步行,提供了聖天使城堡上相的前景。它連接橋區(Ponte,得名於該橋)與博爾戈區。
在過去的時代,朝聖者經過此橋前往聖伯多祿大殿,因此它也被稱為「聖伯多祿橋」(pons Sancti Petri)。在6世紀,教宗額我略一世將城堡和此橋都以「聖天使」命名,傳說天使長彌額爾在城堡的屋頂顯現,宣布黑死病的結束。
城堡中展出的戰爭相關收藏
到城堡最頂端可以看到梵諦岡
第八站 博爾戈區的高級義大利餐廳
聖天使堡是羅馬最主要的景點之一,所以附近的食物也超貴,
好在這間超級好吃的,只是一個人要花六百多塊呀!
義大利必吃食物之一Lasagne,羅馬千層麵!
第九站 黃昏的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
十二個雕像在橋上,包含最早被留下的宗徒伯多祿和宗徒保祿,還有十個天使與聖物!
這一個是
天使與柱子(王座) (Antonio Raggi, inscription "Tronus meus in columna")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但基督徒大概就會有一些印象。聖徒雅各第一次在伯特利,把所枕的石頭立作柱子,稱之為神的家。所以柱子其實就是代表神的家
『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在創世記和啟示錄之間,有多處說到柱子,每次題到殿中的兩根柱子,都會提到關於柱子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指的就是神所對人的期待。所以我們都能成為神立家的重要柱子:)
一開始的兩尊分別是天使與沾醋的海綿 (Antonio Giorgetti, inscription "Potaverunt me aceto")與天使與長矛 (Domenico Guidi, inscription "Vulnerasti cor meum")
這兩個聖物很有趣
第一個是沾醋的海綿,這有關於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臨死前所說的七句話之一,「我渴了。」(約19:28)
耶穌上了十字架,飽受折磨,但在最後一刻忽然想到他在非利士的預言「他們拿苦膽給我當食物;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 (詩篇69:21),但耶穌並非故意要拿醋喝,而是因為在感到痛苦口渴之前,耶穌身為人之身卻背負著全人類的罪,當下感受到上帝對罪的憎惡,更甚的是祂因此見不到常與祂同在之上帝的面,於是心中感到極度痛苦;加上流失了大量血液而嚴重脫水,以致當祂用亞蘭話呼喊:「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而當時的人都以為祂是為了呼喊以利亞幫助。
於是「有一個人跑去,把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不來把他取下。」(馬可福音15:36)想要讓祂更渴,虐待他,而耶穌喝完之後喊了一聲: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
早期的教父認為,這象徵著耶穌把我們生命中最後的苦痛喝完了,然後把它變成甜美,為世人付上罪的贖價。
另外
那個長矛也不是一般的矛,他又被稱為聖槍(Holy lance)、命運之矛(Spear of Destiny)、聖矛(Holy Spear)、隆基努斯之槍或朗基努斯槍(Lance of Longinus),相傳是耶穌在受十字架刑後,羅馬士兵為確認耶穌是否真的已經因刑而死,因此用一個長矛戳刺耶穌的側腹位置,此一長矛即成為命運之矛。他和聖杯、真十字架同是基督教著名的聖物。
他雖然有非常多支版本,但是按教廷的說法,這支被稱為梵蒂岡矛的聖矛殘片被存放於聖彼得教堂中。但教廷從未將它對外展出。
而關於這把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也就是朗基努斯(約公元1世紀-約45年[1])
他是命名於中世紀及現代基督宗教傳說中,耶穌受十字架刑後,為確定耶穌是否已經受刑而死,因而用一枝長矛戳刺耶穌的側腹位置的羅馬帝國士兵。由於長矛沾上了耶穌的血液,被一些基督徒視為聖物,長矛亦以物主朗基努斯之名命名為朗基努斯槍。福音書並未記載這名羅馬士兵的名字。傳說表述這名羅馬士兵稱為朗基努斯。傳說進一步描述他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記載的十字架前之百夫長,見證:「這個人真是上帝的兒子!」、「這個人真是義人!」自此之後,他成為了一名基督徒,被天主教、東正教及其他傳統基督教教派視為聖人。
最後,踏上歸途,走原路回梵諦岡
路上有賣法拉利的業務直接把車子放在路上展示,原來義大利都這樣賣車
梵諦岡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只可惜時間不夠!
第十站 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與破船噴泉(La Fontana della Barcaccia)
只可惜他們都在維修中
因為奧黛麗赫本在羅馬假期終於特萊維噴泉旁(羅馬許願池)吃義式冰淇淋的劇碼,使得來到羅馬許願池吃冰淇淋是必要行程之一,而旁邊的Melograno Pizza Gelato又是聽說很好吃的一間所以我們也來拜訪一番!
義式冰淇淋又稱Gelato,口感和一般冰淇淋完全無法比擬,其製作不但完全遵循自然原則,而且所選原料均為時令水果、天然堅果、蛋、奶等,甚至除了原料本身含水外,製作過程不再加一滴水。擁有綿延鬆軟的口感、層次分明的味覺體驗,且低脂、低糖、低熱量、最低乳脂肪含量不到10%。羅馬的冰激凌百年老店是一定要去常常的。
Melograno Pizza Gelati位於特萊維噴泉旁,堅持每天手工製作新鮮的Gelato,口味多樣,而且價錢也很實在,超爽的:)
第十二站 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
這是一座位於義大利羅馬的噴泉,也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噴泉,高25.9公尺,寬19.8公尺。特萊維噴泉也是羅馬市著名的景點,遊客通常會在此地許願,也是羅馬必到景點之一,只可惜今天也在維修。
噴泉的名子取自於羅馬處女「特萊維」。
據說在西元前19年,一位羅馬技師為了幫助一位少女,從13公里外將飲用水引入這個地區,這條水道因此被稱為處女水道橋。而處女水道橋也將乾淨的水源引入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浴場,並且被羅馬人使用超過400年的時間。
然而當第一次羅馬圍城戰在538年爆發後,附近的水道遭到破壞,影響到附近居民的生活。隨著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展開,羅馬人的建築風格得到復興,因此開始在水道的終點建造壯麗的噴泉。教宗尼閣五世在1453年完成處女水道橋的修復工作,建築師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並且建造一個簡單的池子,表示這裡是水的匯集處。
特萊維噴泉的後側是波利宮,並是呈現神話故事科林斯柱式的大柱式牆面。海神宮的中央是駕馭飛馬戰車的海神,左右側則是豐裕與健康女神,海神的下方則是海之信使特里同,外觀並顯現出類似凱旋門的模樣。
關於許願的傳說
傳說旅人如果投擲一枚錢幣在特萊維噴泉,他們以後將會再度返回到羅馬。或者是說相傳離開戰爭的羅馬士兵如果在此許願就能平安返鄉。
但不管如何,大家更相信電影《羅馬之戀》(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 的劇情中所述,據說人們投擲兩枚錢幣在特萊維噴泉的話,將會遇到新的愛情故事;如果投擲三枚錢幣的話,則至少會結婚或離婚。
因此每天大約有3,000歐元的錢幣投進特萊維噴泉,而這筆錢會用作冿貼羅馬一間做窮人生意的超級市場。
第十三站 四噴泉(Quattro Fontane)
今日的最後一站是一組文藝復興後期的噴泉,位於羅馬四噴泉街(Via delle Quattro Fontane)與奎利那雷街(Via del Quirinale)的交叉口,只可惜依然是維修中。
由教宗西斯都五世委託,安裝於1588年到1593年。四噴泉的人物分別代表台伯河(羅馬的象徵)、阿諾河(佛羅倫斯的象徵)、女神黛安娜(貞潔的象徵),以及女神朱諾(力量的象徵)。阿諾河、台伯河和朱諾噴泉是Domenico Fontana的作品,黛安娜噴泉由畫家和建築師皮得羅·達·科爾托納設計。
只有阿諾河(佛羅倫斯的象徵)沒有被包起來!
最後走回地鐵站結束感動的一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