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優劣影響與建構新思維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研究生/
嘉義打貓公社社員/Shock 三峽客地方媒體總編輯/ 趙浩宏
嘉義打貓公社社員/Shock 三峽客地方媒體總編輯/ 趙浩宏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社會是由以個人為主體的自足式狩獵採集者模式開始,慢慢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資源的有限而產生衝突與合作,然後在不斷的分裂與融合之後,才逐漸轉形成必須倚賴不同面向的他者所共居的大型城市與國家型態;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整合」的概念時常貫徹於其中,牽引著各種群體間的關係。而發展至今,這個整合的力量已經發展成一個能涵蓋經濟、擴散知識以及混和文化的全球化力量,帶領我們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而在這個途徑之中,全世界的人們可以因為全球化的幫助獲得不同的商品和服務;進入一個廣闊的世界社會網絡;以及獲得技術資本的廣闊傳播,讓全球化似乎讓大家過得更好(Danziger, 2007),讓全球化與社會發展相聯結呈現出美好正向的一面,但是,全球化真的這麼值得期待而沒有問題嗎?以下將用簡單的優劣影響的分類整合幫助大家初探全球化的正反影響。
全球化對於國家與社會的正面影響
首先,全球化的脈絡發展出了一個統一的全球市場,並且藉由跨國的自由貿易創造了一個更具效益的全球系統來進行生產以及商品的分布,使得商品價格壓低和生產數量的大增,滿足更多消費需求。而在全球化的網絡之中,金融資本可以快速流動到可以生產最多的地方,加快投資的效率。
第二,Friedman在2005年提出:全球化之下的巨大整合量能增加了跨國技術和經驗的交易,使得「最佳投資」的實踐得以在跨國的原料與生產組合中有效發展,而且激發出更多的創意,以及增加了全球生產力。
第三,全球化貿易所提升的生產力、增量的商品,以及逐漸降低的價錢將能夠讓社會普遍的「水漲船高」共享物質發展結果,而這些進步將能夠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以及創造出都市地區的繁榮光景。
第四,全球化能夠使得不同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彼此共享以及同質化,創造出一個擁有更多共享認知的世界。這不但可以幫助人們更了解不同的人們,而且可以減少過去因為國家的差異性而造成衝突的可能。
第五,全球化通訊能讓分散於不同地理限制的政治利益團體能夠確實合作以及動員,增加利益團體的政治力量。
第六,在全球化的系統之下,交易與經濟越來越在各國間彼此依賴,尤其對於那些具有強大經濟和政治力量的行動者,越來越因為自身利益而不歡迎戰爭和軍事衝突,這使得他們會極力避免這些戰事的發生。從正向利益來看,這些具有權力的行動者因為全球化而有著強大的動機希望國際間的合作關係能夠穩定維持。
全球化對於國家與社會的負面影響
首先,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競逐模式會間接鼓勵生產、資本以及勞動力移動到低成本和高利潤的國家,使得資金快速流動,這將導致國與國之間有著相當大的經濟不穩定;而且對於那些受到「外包」(outsourced)勞動力的勞動者來說,全球化將會讓他們遭受求職困境,而增加中低教育程度者的生活困境。
第二,同樣的,當生產流動的動向必須為了降低成本而前往低勞動條件規範和少環境標準限制的國家時,全球化的競逐模式會陷入「向下沉淪的競爭」(race to the bottom),而在這種惡質的競爭過程中,我們會創造出更高風險的工作條件;更危險的產品;以及環境的污染與劣化,將增加後進國家內的階級差異與貧富不均。除此之外,全球化的影響也蔓延到減少貧富差距的社會福利政策的維持,在全球化以前,原先國家仍然能在較封閉的環境下維持自主,運用某些政策工具追求自己在社會政策上的偏好;然而在全球化的環境之下,國家只能被動因應(呂建德,2001),讓這些國家系統性的進行福利縮減來投入全球化的競爭。
第三,全球化之下的大量利潤將會操控於具有強大世界經濟權力的行動者手中,而在這種模式之下,新殖民主義在此新生茁壯。而新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一樣具有系統化的影響力隱身於我們的渾然不覺之中,不同於二次大戰以前的傳統殖民主義,在全球化的世界邏輯裡,實際統治一個國家已經不符合現實,只要能讓經濟掌控者能確實獲得利益才具有行動價值。一般來說,新殖民主義的控制主要通過經濟或貨幣的手段進行,但在不同的商業拓展過程中,還會輔之以其他必要的非經濟手段,像是政治協商、軍事威嚇、文化霸權等手段來增加其影響力。
而新殖民主義的主要特徵有四,首先是通過各種附加不合理條件的「援助」,要求接受援助國給予各種特權;第二,是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用強大的資本進行削價競爭占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以獲取後續的市場控制力以及高額利潤;第三,利用市場壓力,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發展中國家的原料和初級產品,然後加工包裝後以高價賣到高消費市場,進行不等價交換;最後,是利用優勢的技術進行當地的技術壟斷,然後在後進國家被迫尋求轉讓技術時進行敲詐。
第四,財富的分配呈現南北半球差異,北半球的國家包括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先進國家。而南半球則像是非洲、南美洲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除了澳洲之外,南半球沒有幾個已開發的大國。而從明顯貧富與發展不均的現況看來,大部分的經濟成長都不平等的集中在北半球的核心國家;而南半球的國家多落在國際系統的邊緣,面對各種剝削與資源勞動力的流失。而全球化的權力掌控成為了現況維持的關鍵。
第五,當全球化生產越來越相互依賴而且商品流動、地方問題的擴散越來越快速以後,整個國際社會也越來越可能發生全球性的後果,無論是否為經濟問題。像是金融風暴、溫室效應、聖嬰現象、血汗勞工、恐怖主義等等。
第六,為了回應全球化對於文化的破壞以及經濟的控制,許多組織開始進行動員和在地行動,使得執政者的政策紛亂而且試圖行使暴力來對況那些想要保護在地特性和經濟利益的團體。因此,全球化會造成越來越大的地方與全球動盪。
第七,當國家政府失去了對於跨國企業與經濟活動的控制時,他們將衰弱而且失去能力面對全球化之下對於人民與當地經濟的負面影響。而這將讓這些國家曝露於社會動亂之中,而且也將增加國家間的敵意與衝突。
全球化系統洗腦下的思維重構
在審視諸多正向與負向影響之後,也許大多數的人都能斷然認為什麼重要什麼其次,但是身處在必須面對有著許多不同處境與階級差異的公民社會之中,想要改變現況,無論你相信的是什麼,多半比維持現狀要困難得多。因為在整個系統化的全球化影響之下,我們的思維早已經被資本主義給深深控制,想不出資本主義以外可能存在而且可行的國際社會型態,來具體的說服自己與說服他人。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真的無從選擇。只是我們必須先從學習了解在全球化與資本主義洗腦之下的他者有著什麼樣的價值堅信開始。
首先,試著改變「因為我相信什麼,所以我要做什麼」的思維與論述邏輯,因為這種從自我價值出發的行動思維就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文化建構。而且,用批評與質疑對於身處現況優勢的人來說,擁有的影響力會遠低於身處在弱勢困境的受眾。所以,試圖改成「雖然你相信什麼,但你所信仰的將會危害什麼」來進行全球化的解構,能將重點從自我價值觀轉移到社群困境進行討論,然後在進一步重新思考現代社會的價值本質為何,接著以一個更重要的社群價值觀為基底建構一個新的或是結合舊有價值觀的制度價值,來找出我們所能共同接受的新規範。
然而,說服人容易,改變一個人的實際生活才是真正困難的。但至少我們必須了解一個可怕的論述邏輯(上禮拜才耳聞一個政大的教授這麼說)「我們無法阻止貧富差距的擴大,但至少我們要先衝到M型社會的頂端,再來改變世界。」的價值觀有多大的錯誤,他時常成為反思者依然委身維持自在階級(class in itself)的理由。而這正是系統化社會的可怕,能讓試圖反抗的人們也覺得自己必須落入同樣的遊戲規則之中,然後至此同化。但是,至少從歷史的脈絡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全球化的發展至少經歷了四個世紀,面對活了那麼多年的資本主義,我們怎麼可能用短短的幾十年改變什麼?更何況是先選擇投降五十年的這些人,又如何在加入迫害弱勢那麼多年的系統之後對抗系統呢?這就像是汙點證人依然是罪犯的簡單邏輯一般,當然,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慈善家」的腳色是全球化之下的反思者,但別忘了,這些從資本社會的遊戲規則中獲利的人們,通常才是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真正的打手。至少從我們國家某些一邊捐錢一邊利用血汗工廠的雇主便可以得知,先富了再幫助人的論調有多荒謬。
參考文獻
Danziger , James N.(2007).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Y.:Longman
Publishers.
Robertson, Roland. (1992). Globalization. London: Sage.
呂建德 (2001)。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式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會學,2,頁263-313。
呂建德 (2003)。全球化、社會公民權與民主:一個初步的思考。台灣政治學刊,7(2),頁189-238。
呂建德 (2003)。全球化、社會公民權與民主:一個初步的思考。台灣政治學刊,7(2),頁189-23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