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後現代化(postmodernization)的說明
節錄自
Dirk J. van de Kaa,〈The Idea of a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節錄自
Dirk J. van de Kaa,〈The Idea of a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翻譯:浪浪(Rolenz Chao)
在Inglehart(1997)最近的出版中,包含了在更廣泛的後現代定義之下的後現代主義轉變。在沒有將事情簡化而複雜的一開始,使用現代化的術語以及其他衍生工具也並非沒有問題的。它已被特徵為「一個令人惱怒的術語」而且由一個「龐大但令人振奮的困惑」所環繞(Bertens, 1995:10)。這個概念的核心原旨還是以Lyotard( 1984: XXIV)所使用的術語最被人記住。他寫道:「簡化到了極致,我定義後現代為對後設敘述(metanarratives)的懷疑。」它是一種精神狀態,即人們對於後設敘述、盛大的故事、支撐現代時期的有效性質疑。而正在重構的信念,包含了努力工作的價值、孝敬老人的需要、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等等,以此類推的項目正逐漸削弱與蒸發。
而當我有裡由赴約研究關於「後現代生育偏好」的概念時,我發現「後現代性」有可能與兩個概念層次相關。(Van de Kaa, 2001a :292/3)第一,它可能是指具有一定的世界觀;利用已經國際化的德國來說,它表示一個特定的價值取向(世界觀)或年齡的精神(時代精神)。其次,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新的社會時代,也就是後現代的時代。這是一個接替現代性時代的時代,它帶來了工業化社會下的公民無可比擬的經濟保障程度、極高的生活水準,並有機會自己選出那些以民主方式統治他們的人。Inglehart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先進的工業化社會已經到達了一個轉折點,並已開始依循一個新的軌跡,後現代的軌跡。引用他的話:
「後現代化,指的昰一個新的世界觀正在逐步取代工業革命以來一直主導著工業化社會的展望...它正在改變一些基本準則,像是執政者的政策、工作、宗教、家庭和性行為。因此,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導致了兩個連續的軌跡,分別為現代化和後現代化。」
留言
張貼留言